佛光大學優異通識課程學生學習檔案
課程名稱:生態與生物多樣性
教師姓名:陳子英
學期:97年下學期
學門類■自然科學學門
學習檔案■ 個人
姓名:董郡惠
系級: 佛教系大二
學號: 961033
興趣專長:看設計書籍、聽音樂、看電影、CIS設計、閱讀、平面設計、參與關懷社區活動
守護動植物的一份情,你我一起來愛護!
希望大家多關心我們身旁的生態系! 同體共生,共存共榮!原來世界是幸福。
2.學習
課名:生態與生物多樣性
授課教師:黃生、陳子英、楊懿如、吳海音
課程內容:
生態學意義、生態系統組成單位、宜蘭在地生態系、遊憩產業與生態旅遊、林美石磐步道生態與植物、物種與生境、失落的生物和瀕臨絕種的救贖、生態台灣、外來種對生境的影響
學習目標:
透過課程的知識,更瞭解如何和生態與生物共處,保護生態人人有責,期許台灣的生態保育做的更完整,自己也落實成為生態環境保育者,推廣生態保育,發現大自然的奧妙,是很有趣的。
3.1學習歷程元素—筆記
日期97 年 3 月 26 日
檔案名稱;生態學的定義
檔案類型
□上課講義 ■筆記
生態足跡
資料來源(網址:http://www.myfootprint.org/ch/visitor_information/)
作者:李永展
「生態足跡」概念是基於以下想法:只要有任何物質或能源被消費,就必須要從一個或數個生態系中提供一些土地,這些土地負責提供與這些消費有關的資源或廢棄物分解功能。因此,若要決定足以支持某種消費模式所需的土地面積大小,我們必須估算每一項消費類別所對應的土地使用。
生態足跡的計算是基於兩個簡單的事實:
1. 我們可以保留大部份消費的資源及大部份產生的廢棄物;
2. 這些資源及廢棄物大部份都可以轉換成可提供這些功能的生物生產性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
生態足跡的計算方式明確地指出某個國家或地區使用了多少自然資源,然而,這些足跡並不是一片連續的土地;由於國際貿易的關係,人們使用的土地與水域面積分散在全球各個角落,這些需要很多研究來決定其確定的位置。
生態足跡所計算的這些區塊是利用提供人類消費生態服務的全球平均生產力加總而成,這些生態足跡的資料都可以和其本國的「可取得的生物容受力」(available biological capacity)(意指每個國家皆依賴生態容受力以維持本身)比較。
值 得注意的是,目前使用的計算方式都假設所需的土地面積是做永續性使用,但事實並非如此,尤其是高度工業化國家所計算的生態足跡都被低估,因此在考慮「永續 性因子」(亦即將計算生態足跡時之「永續性使用」假設條件去除,而將非永續性使用部份亦加以計算,並以因子加權方式表示。)的影響後,我們可以發現生態足 跡變得更大。
4.通識課程學習心得報告
這學期上了這麼多堂關於生態學的課程,原來生物界裡的動植物是那麼的奧妙,經由四 位教授的帶領下,自己窺看了生物,瞭解它們的習性,學習如何欣賞它們,原來它們是那麼的可愛與討喜,非常感謝有「青蛙公主」之稱的楊教授的啟發,讓我真正 的愛上鳥類及青蛙類的生物們,真是太奇妙了,它們真的很漂亮,楊教授叫我們如何辨別種類、如何辨別他們在做什麼,更精彩的是如何聽懂他們在說什麼,青蛙在 求偶時是唱情歌,求救時的哀嚎聲,實在是太有趣了,鳥是化什麼妝,穿什麼的衣服來辨別鳥。
在我們美麗的校園裡頭,處處可見生態系,有時候運氣好還 可以看到猴子在樹上盪鞦韆,甚至看到漂亮的五色鳥。以前不知道的植物名稱,上了這堂課瞭解了一些。我發願成為生態保育者,愛護生態系,不要讓它們的環境遭 受到破壞,希望大家一起來守護生態系,讓下一代也能看到物種的多元性。